1月17日晚,由衡水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崔朝勃带领的衡水市援石医疗队抵达石家庄,40名队员中,15人来自衡水市人民医院。作为2020年援鄂医疗队员,我义不容辞。经过几日的个人防护培训,衡水市医疗队协同华西医疗队、承德医疗队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本院医护人员共同入驻石家庄市人民医院ICU,共同救治新冠肺炎重症、危重症患者。
ICU的病人大致分为两类:一类是自理能力较差、年龄偏大的重症病人;一类是基础疾病较重、有创呼吸机插管通气、血滤、甚至ECMO治疗的的危重症病人。在ICU总有那响不停的监护报警声,总有那脚步匆匆忙不停的医护人员,再加上心中对新冠的恐惧,这些都给清醒病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,为了能够缓解这些紧张情绪,加快康复,ICU将四位自理能力较差、年龄偏大的老奶奶统一安置在远离报警声、较为安静的病室,我来专门护理这四位老奶奶,其中就有因“一通电话”和我成为“忘年交”的田奶奶。几日的相处,我和这几位“老朋友”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刚接触几位老人时,几位老人总显得很拘束,有什么问题也不好意思说,喝水、吃饭、尤其是大小便总是犹豫再三才告诉我希望我能给她们准备好便凳。我能感觉出她们是看我身着厚厚的防护服行动不方便,不想让我跑来跑去,怕给我添麻烦,她们也总是在叮嘱我快坐下歇会,别累着。为了打消她们的顾虑,索性她们不说,我就提前给准备好。一上班,和各位奶奶打过招呼后,我就为她们晾好热水,再把各自的便凳套好黄色垃圾袋整齐的摆放在床旁,吃饭时及时为她们摆好餐桌,备好口服药,事事想在前面、做在前面。几天的相处,让她们记住了我这个姓万的小伙子,也让她们ICU的日子变得“舒适”起来,大家的话题也多起来了,聊家乡、聊老伴、聊孩子,所有的美好在这小小的病室回荡,大家每天都有说有笑的,医嘱也变得百分百依从。
“大家好,我又回来了!昨天休息的怎么样?”每次上班走进病房我都会和大家大声打招呼,“老朋友”们或在吃饭或在聊天,都会停下热情地回应我。
“等你半天了,来来来,快给我倒杯水。”
“吆,您这是讹上小子我了,别人倒的不好喝呀?哈哈!”
“那是,你倒的甜!”
作为朋友,我不光是她们的护士,也是她们的手机小助手,26床田奶奶不会用手机打电话、28床路奶奶智能手机无法连接网络、29床奶奶的手机总是频繁锁屏……这些问题我都为她们一一解决,我更是和28床路奶奶互相添加微信好友,不在病区时也总是相互问候,互相关心,成为了时髦的“网友”。等疫情散去,带上家人、带上孩子去路奶奶的家乡小果庄做客是我们彼此的约定。
每日朋友般的陪伴,让新冠退却的速度大大加快,各位“老朋友”互相鼓励,苦涩的中药按时吃了、难熬的俯卧位通气时长也能达标了。自1月22日和这些“老朋友”有缘走到一起,一个个好消息纷至沓来,各位奶奶由最开始的经鼻高流量吸氧,改为鼻导管吸氧,再到停止吸氧;新冠分型由危重型调整为重型,再到普通型。
1月29日,28床路奶奶转入普通病房;
1月30日,26床、29床奶奶转入普通病房;
2月1日,27床岳奶奶转入普通病房。
至此,我与我的四位ICU“老朋友”在这旁人看似冷冰冰、在我看来却充满温情的ICU说了再见。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穷极。相见即缘,相别即愿!祝福我的“老朋友”早日康复,祝福石家庄疫情早日退散。河山无恙,北暖春香!
(作者万利系我院援石医疗队队员)